雖然各地鍋底口味不同,但在食材的選擇上似乎達成了共識。根據(jù)食材的不同,按入鍋時間長短分為“煮”“涮”和“燙”三種。比如腦花、海鮮以及一些可能含有寄生蟲的食材需要煮。羊肉卷、蔬菜等易熟,只需涮。而毛肚、鴨腸,此類食材講究的就是恰到好處的嫩,因此就有了像毛肚“七上八下”的“燙”。
煮:腦花、肉丸、魚片、蝦滑、萵筍、土豆、山藥、藕片等(4-15min)
涮:黃喉、雞肉、青菜、菌菇等(20s-2min不等)
燙:毛肚、鴨腸、羊肉卷、肥牛、腰片、匙仁匙柄、吊龍、肥胼、嫩肉等(8-15s)
因此吃火鍋可以先放不影響鍋底的“煮”類食材(如丸子、萵筍、淀粉類容易糊鍋,建議最后),鋪在下面作為備用。再放涮類食物和燙類食物。將燙類食物涮大概三四輪,吃掉上一分鐘放的涮類食物,放入新的涮類食物。每15秒為燙類食物節(jié)點,每1-2分鐘為涮類食物節(jié)點,10分鐘為煮類食物節(jié)點。以此循環(huán)。